知网毫无预兆地扔出系统升级“炸弹”,炸得大学生们心慌意乱。2月13日AIGC检测系统正式上线,消息一传出,校园里一片哗然。不少同学晒出检测结果,纯原创的论文AI率高得离谱。要是因此被学校判定违规,奖学金没了不说,毕业都得受影响。

最近AI检测严格得有些超乎想象,究竟是为什么?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大力整治AI代写行为,一旦AI率突破20%,直接判定不合格,部分顶尖院校更是要求论文杜绝一切AI痕迹。从教育本质来看,这不难理解,学术成果应源于学生的独立钻研,依赖AI只会让学术发展停滞不前。但新的检测系统明显存在漏洞,许多创意写作也被误杀。比如学艺术的同学,在论文里用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手法,结果却被系统判定为AI创作,这混乱的判定标准,让学生们无所适从。

想要看穿AI写作并不难,我梳理出AI文本的典型破绽:

1.句子结构繁琐复杂,常出现多层嵌套;

2.论述时总用"第一、第二、第三"来罗列;

3.专业词汇密集,却缺少灵活解读;

4.开篇惯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

5.修饰词局限于"明显""有效"等;

6.举例总是乔布斯、爱迪生这类常见人物;

7.结尾必定用一组排比升华主题。

典型例子:

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智能客服系统在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相比传统客服,效率提升了28.3%。"这句就完美踩中多个雷区 。

不过呢要是你想要手动给论文去除AI味,这三招简单又实用:

1. 长短句变换:遇到20字以上的长句,果断“动刀”。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在金融交易安全保障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妨改成“区块链有俩大特点,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靠着这俩点,在金融交易安全保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让表达更轻松自然。

2. 连接词替换:把论文里那些“因而”“基于”等书面连接词,都换成大白话。比如“因而,产品销量大幅增长”改成“所以呢,产品销量蹭蹭往上涨” ,简单一改,就能打乱AI的语言模式。

3. 口语化表达:在论文中适时加入一些日常口语,像“你看啊”“说白了”。比如“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可以变成“你看啊,这个方案在实际应用里是行得通的”,让文章瞬间有了人的温度 。

但不得不说,手动改稿是个体力活,尤其是临近截止日期,常常熬夜改了半天,查重一看,AI率不降反升,让人崩溃。

不过别怕!你的强来啦!

最近论文圈都在热议一款神奇工具——笔灵降AI ,起初我也满心怀疑,用AI对抗AI检测,这能靠谱吗?

👉点击体验:https://ibiling.cn/paper-pass?from=csdnmanj-jiangai

但事实胜于雄辩,拿我的论文做测试,AI率从吓人的78% 一路狂跌至5.3% ,简直像变魔术!关键是修改后的内容自然流畅,毫无机器雕琢的痕迹,连一向严苛的导师都对我的“文笔进步”赞不绝口 。

下面给大家分享下我的真实使用感受:

闪电检测:上传论文,短短10秒,一份详细的检测报告就呈现在眼前,清清楚楚地指出哪些内容有AI嫌疑。

精准标记:报告里,红色标记的全是AI高危句,一目了然,就像给修改工作标好了重点。

高效降重:点击“智能降重”,只需静静等待3分钟,重新下载的文档查重率直接锐减60% ,效率高到离谱。

不过,使用过程中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千万别踩这些坑:

远离同义词替换软件:别再迷信这类软件了,检测系统早就对它们的“套路”了如指掌,用了不仅没用,还可能弄巧成拙。

避免过度手动删改:手动修改超过3次,文档很容易变得混乱不堪,逻辑全乱,反而加大修改难度。

区分不同检测平台:维普和知网的检测规则大不相同,千万别一概而论,针对性处理才能事半功倍。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喽,下期见~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