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文资料】古代资料集合
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战国时期,各
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
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世兵制度的进化体: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度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字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廷军力,同时使鲜卑部落兵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创置了“府兵制”。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下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有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它赋税。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一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唐中后期、宋的募兵制
唐代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同、歧、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27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组成边兵,由方镇操纵。这样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它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所以不能作战,只给地方政府服亲没。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元的部落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明的卫所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清的部落兵制:旗兵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二、十二生肖的起源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我国民间特有的计算年龄的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民俗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关系到人们的婚姻、生育等大事。例如,旧时男婚女嫁就很注重男女生肖,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的说法,生肖相克经常破坏了人们的美满婚姻,造成一出出人间悲剧。又如,龙年新生儿的出生率特别高,因为许多人都希望得到龙子龙孙。
十二生肖是与十二地支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有一特殊的纪年方法,即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搭配来纪年,共有六十个排列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连绵不绝。每一地支又有一种动物相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个人诞生那年地支所对应的动物,便是所谓的生肖。
十二地支的出现最早,在商代人们就把黄道(即古人想象中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宫),用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汉字来命名,这就是后来的十二地支。太阳经过每一宫的时间为一个月,于是十二地支最初是被用来纪月的。
西周春秋时期,开始有了十二种动物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如《诗经·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以午对马;《左传·僖公五年》有“龙尾伏辰”,以辰对龙。这都是与现在通行的对应关系完全相同的。人们以动物来对应十二地支是因为受了上古动物图腾崇拜的影响,所以总是习惯于把各种自然现象与动物联系起来。在古代天文学上,就有孔雀、巨蛇、狐狸、狮子、天猫、蝎虎、飞马等星座名称。在同样的心理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标识那些抽象的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从而形成了十二地支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根据前些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可以推知,在战国时期,人们不但用干支纪月、纪日,而且已经开始直接用来纪年。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政府正式颁布法令通行干支纪年。
出现了干支纪年,将与之对应的十二样动物作为年的代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慢慢地,人们认为生在某年就肖(象)某动物,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十二生肖就这样形成了。至迟到了南北朝时期,文献里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当时叙事述人每每称人的属相,如“东昏侯属猪”、“崔慧景属马”等等(《南齐书·五行志》)。《周书·宇文护传》里也有一段记载:北周皇帝宇文护的母亲留在北齐。在她给宇文护的信里说,“昔日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到了唐代,十二生肖更为流行,出现了将它作为纹饰的铜镜,有的墓葬中还出土了成套的十二生肖俑。
关于某一样动物和一个特定的地支互相对应的理由,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宋人洪 认为是以十二支的奇偶数和动物足爪的奇偶数相对应。如子寅辰午申戌都是奇数,鼠虎龙猴狗的脚掌都是五指,马则是单蹄。因此,子寅辰午申戌分别与鼠、虎、龙、猴、狗、马对应。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则认为是按照动物的性情来配合的。如“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当然,这些说法都有些穿凿附会。
十二样动物与年相对应,不仅我国有,其它文明古国中也存在过。如古巴比伦以猫,狗、蛇、蜣螂、驴、狮、公羊、公牛、隼、猴、红鹤、鳄为十二兽日;元代的真腊国(即今柬埔寨)亦用十二兽纪年,“与中国同,但所呼之名异耳”;印度的十二兽以狮代虎,以金翅鸟代鸡,其它也同于中国。于是有人认为生肖始于印度,由印度传入我国。这种说法最初见于唐代和尚释道世写的《法苑珠林》,近代日本学者又重新提起,但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如果仅仅因为是许多兽名相同的话,那么可以说以印度为本,也可以说以中国为源,更不能排除各不相谋,独立发展起来的可能性。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有的说,轩辕皇帝要选十二个动物担任宫廷侍卫,动物纷纷报名,猫托老鼠代为报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猫从此成了老鼠的天敌。也有的说,某次动物比赛本身,最后剩下武艺高强的象、鼠、牛等十三位。老鼠钻进了象鼻,弄得大象狼狈而逃,于是十二生肖中没有大象,老鼠占了第一。
看了这么多还是没有灵感,试试【笔灵ai小说】中的【自定义生成器】,只需输入主题,就能直接生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自定义生成器】:https://ibiling.cn/novel/detail/zdyscq/?from=csdnmanjnove
三、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八十二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省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四十八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都系后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大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是战国时的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共三十一篇,今存有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令上、兵令下。《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一百五十篇,今令术仅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十卷。《四库全书》收录了八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主要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十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十八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九卷、附杂集六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姐妹篇。
四、盘点中国古代十大
十大名寺:
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降兴寺、清净寺、相国寺、卧佛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
十大赏桃花春景:
桃花源、西湖、石马、龙华、安宁、天台山、三村、骆驼山、龙泉驿区、庐山
十大名树:
轩辕柏、凤凰松、迎客松、二将军柏、阿里山神木、帝王树、章台古梅、寺山茶、天马河古榕、圣火寺汉桂
十大勇将:
项羽、霍去病、英布、吕布、马超、冉闵、斛律光、史万岁、杨再兴、李文忠
十大名妓:
苏小小、薛涛、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婉、李香君、赛金花、小凤仙
十大美男:
潘安、宋玉、子都、宋文公、嵇康、卫玠、韩子高、兰陵王、慕容冲、独孤信
十大名刀:
鸣鸿刀、中华苗刀、龙牙、虎翼、犬神、大夏龙雀、青龙偃月、新亭侯、寒月、庖丁菜刀
十大名剑:
轩辕夏禹剑、湛泸、赤霄、泰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
更多相关教程:
更多相关经验分享:
https://ibiling.cn/novel/library/3/?from=csdnmanjnovel、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